7月11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脑健康团队为塘桥街道居民带来一次健康义诊及科普讲座,助力阿尔茨海默病(AD)早筛早防走进社区,活动吸引了近百位居民参与。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显示,我国现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近1200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中,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超过5%,在85岁以上老年人中高达30%。然而,我国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疾病防治现状却不容乐观,基层早期筛查能力不足、对老年期痴呆识别诊断能力不足问题较为突出。
活动当天配亿多,仁济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脑健康团队除了带来一场精彩的科普讲座外,还为街道居民带来了阿尔茨海默病早筛早诊测试及咨询义诊服务。居民们在工作人员指导下,进行认知功能测试。人均测试时间仅需3分钟,操作也较为便利。根据测试结果,专家团队再为居民答疑解惑,提供个性化的脑健康管理建议。居民们纷纷表示,简单的测试不但能帮助自己掌握脑健康状况,更提高了主动管理脑健康意识,收获颇丰。
仁济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徐群介绍,AD早期识别和诊断严重不足,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早筛工具。“在临床前期或早期,通过认知筛查发现进而确诊的患者仅占10.06%,首次确诊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超过半数病情已进展到中晚期。开发一种可及性高、准确性好、适合大规模人群的早筛工具,可以抓住早期AD的治疗黄金窗口期,实现早预防早诊治。”徐群主任告诉记者,目前AD尚未发现可以逆转的方法,但早期干预可延缓或部分修复损伤。如何区分AD患者在哪个阶段呢?一般早期患者可能只是频繁丢三落四,比如忘记钥匙放在哪、重复提问同一问题。此时,他们仍能独立生活,但思维速度变慢,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下降。疾病进入中期后,患者的记忆衰退加速,语言表达困难,可能出现情绪波动,如易怒、抑郁,这个阶段的患者逐渐失去自理能力。当疾病进入晚期,患者可能完全丧失认知功能,无法识别亲人,此时的照护难度和成本都将大幅上升。因此,早期发现并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此次仁济医院专家团队带进社区的Memtrax认知筛查工具,为徐群团队基于数万名体检人群数据开发的《基于MemTrax 认知障碍规模化筛查技术》,并在今年6月正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项专利通过 GAMLSS非线性模型筛查,可使AD干预窗口前移 5-10 年,有望将疾病干预模式从“被动诊断”改变为“主动预警”。与以往筛查技术不同,该技术首次用GAMLSS模型拟合出认知功能随年龄的非线性衰退轨迹,突破了传统的线性假设,破解了增龄认知衰退的“真实曲线”。团队在MemTrax常模中设立了教育和年龄两个维度,建立的综合分数体系兼顾了反应速度与准确率,将这两项指标转化为可量化的综合分数,测试结果更加精准。
聚焦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痴呆症研究的国际学术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也刊发了这一技术的相关论著。结果表明,若筛查结果处于人群参考下限的3%-10%,提示为认知障碍高危人群,需主动进行脑健康管理;若低于人群参考下限3%或者出现人群百分位数水平的持续下降,则提示为认知障碍疾病人群,建议记忆门诊评估和积极干预。该项技术为AD慢病管理提供了符合卫生经济学要求的落地方案。
仁济医院脑健康团队与塘桥街道自2017年开始合作配亿多,每年固定举办科普宣讲和咨询活动,已形成“科普宣教早防→社区早筛→医院转诊→居家支持”的主动脑健康闭环管理模式。2024年,团队获得上海市健康科普专项计划-防控重大重点疾病《人人享有脑健康-全生命周期脑健康科普教育》科普专项资助,已制作多项科普作品,也在活动中以视频和漫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出。
同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